高血压肾损害是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导致肾脏小动脉及肾实质受损,最终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疾病,高血压肾损害是我国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肾脏由数百万个肾单位组成,肾单位中的肾小球是精密滤过网,将血液当中的尿素、肌酐、尿酸等代谢废物,以及多余水分、电解质、药物残渣等从尿液排出体外,维持体内内环境的稳定,使我们的肾功能维持正常的水平。
长期高血压会持续冲击肾小球内的细小血管(肾小动脉)硬化,肾小动脉壁增厚、管腔变窄,肾脏供血减少。长期高血压持续冲击肾小球,使肾小球滤过膜受损,肾小球滤过屏障被破坏,就会在尿常规里可见蛋白质(如尿微量白蛋白、尿白蛋白),形成蛋白尿。我们的肾小球是有量的,随着时间的延长,受损的肾小球逐渐增多,有效的肾小球数量逐渐减少,肾功能逐步下降,最终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,患者需行血液透析维持生命。
常见临床表现
尿中泡沫增多:这是最早期、最典型的信号,尿液表面出现细小、不易消散的泡沫,提示尿中出现了蛋白质,需及时就诊,查尿常规,24小时尿蛋白定量,眼底动脉,心脏彩超,肾脏彩超等相关实验室检查明确有无高血压肾损害。
夜尿增多:正常成人夜尿≤1次,若每晚起夜2-3次及以上,或夜间尿量比白天尿量多,可能是肾小管浓缩功能受损的表现。
展开剩余48%血压难以控制:肾脏本身具有调节血压的作用,肾损害后会反过来加重高血压,加重的高血压进一步加重肾脏的缺血,形成“高血压-肾损害-血压更难控制”的恶性循环。
预防原则
早监测:高血压患者,血压长期控制欠佳,不规律血压检测,尤其是患病5年以上的患者,应每年至少查1次尿常规和尿微量白蛋白。
早控制:将血压严格控制在目标值内:一般高血压患者:<140/90 mmHg。
早干预:一旦发现尿蛋白阳性,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压药(优先选择ACEI或ARB类药物,如普利类、沙坦类),这类降压药降压的同时能降尿蛋白。同时低盐饮食(每日盐摄入<5g)。平时生活中控制体重、戒烟限酒,控制血脂,尿酸等危险因素。
图文:肾病科 包斯琴
编辑:朱文祥 责编:高秀芳
审核:纳顺达来、彭建峰
发布于:北京市免费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