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机关事业单位的朋友,最近都在关心一个问题:今年7月退休,每月能拿到958元职业年金,这钱到底能领多久?等到账户里的钱发完,是不是就再也没有了?对于刚步入退休生活的人来说,这样的疑问并不稀奇。今天咱们就把这事儿掰开揉碎,聊一聊职业年金背后的那些门道,以及普通人该如何科学安排自己的养老生活。
机关事业单位双重保障,职业年金成“第二碗饭”
自2014年底我国正式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来,在编人员除了要缴纳基本养老保险,还得按规定缴纳职业年金。这项制度,说白了就是给大家的养老金加了一层“安全垫”,让退休后多一份收入来源。采访中,北京某区社保中心工作人员王老师介绍:“我们这里不少同事都很关注自己账户里的那笔‘小金库’,每个月查余额已经成习惯。”
具体来说,单位会按照工资总额8%的比例为员工缴费,而个人则需按本人工资的4%来出资。这些钱汇集到个人名下形成专属账户,一直积攒到你办理退休手续时为止。很多老同志调侃:“这就像吃饭时有主食和配菜,主食是基本养老金,配菜就是职业年金。”——有了两手准备,自然底气更足。
领取方式灵活,但大多数人选“分期付款”
到了法定年龄办理完退休手续后,你可以选择怎么花用自己的这笔积蓄。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:一种是一次性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,然后根据合同约定每月或每季度领取;另一种,就是最常见的——按照国家规定的计发月数,每个月固定领一笔钱,一直到账户余额清零为止。
以今年7月份满60岁、顺利办妥离岗手续的小李为例,他每个月可从自己的职业年金里取出958元,对应计发139个月,总共可支取133162元。“其实这个算法挺透明,”广州某省直机关财务科负责人李姐表示,“只要对照一下自己当年的计发系数和储存额,很容易算明白。”编辑走访发现,不少即将迈入花甲之年的职工,都提前做起了小算盘,把未来十几年的收支规划得明明白白。
139个月之后怎么办?别慌,还有“主力军”兜底
许多人担心,如果11.5年后(也就是71岁左右)这份补充收入没了,会不会影响晚年的日子过得舒坦点儿?对此,多位业内专家一致强调:“不用太焦虑,因为基本养老金才是真正撑起晚景无忧的大梁。”
根据目前政策,只要符合条件,每位参保人员都可以终身享受基本养老金,而且国家还会结合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化动态调整标准。权威媒体报道显示,从近几年看,全国范围内养老金待遇逐步提升,有些地方增幅甚至超过10%。上海市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赵阿姨告诉记者:“我妈前年刚开始拿的时候比现在少好几百块,现在涨上来了,她特别开心。”
此外,如果年轻时早早打算,也完全可以通过理财投资,为将来的自己多攒点家底。不管是银行定期、基金定投还是稳健型债券产品,都值得参考。“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”,这是金融顾问张先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他建议广大职工朋友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,多渠道布局,将风险降至最低,让钱包鼓起来才安心。
知己知彼才能安享晚晴,把握好三大关键点
第一,要清楚了解自己的职业年金额度以及预计能够领取多少时间。有备无患,总比临阵磨枪强。
第二,要做好家庭整体资产配置规划。在依靠社保体系之外,可以适当考虑商业保险或者其他补充性方案,为可能出现的大病医疗等突发情况留足余地。
第三,也是最重要的一条——保持积极乐观心态,把健康放在首位。不论存折上数字多少,没有健康作保障,再多的钱也难买幸福感。“我们老姐妹几个每天坚持锻炼身体,比啥都值!”南京社区活动站王奶奶笑着说,“精神头好了,看啥都是阳光灿烂!”
政策透明公开,让群众吃下“定心丸”
近年来,各地不断完善相关细则,无论是申报流程还是资金到账速度都有明显提升。据北京市社会保障局最新公告,目前所有数据均实现联网查询,有疑问随时咨询窗口或拨打服务热线即可获得答复。此外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》及其实施条例对各类待遇标准进行了详细说明,并明确规定:基本养老金终身支付,不因任何原因中断;而补充性的如企业/机关事业单位补充养老,则严格按照个人实际缴费及累计额度分阶段兑现权益。(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库编号20240715-A01)
面对新形势新挑战,更需要大家未雨绸缪。从现实来看,大部分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依赖于社保体系,但随着寿命延长、消费升级,仅靠单一渠道已难以满足高品质需求。因此,无论年轻人还是准退休族群,都应该主动学习理财知识,提高抗风险能力,为未来预留更多空间。一名山东济南网友留言道:“早点动手准备,到时候才能从容不迫地过日子。”
结语反思
那么最后小编想问:如果你的那份“配菜”提前吃完,你是否已经准备好了新的生活菜单,用什么方法让自己的暮色人生更加丰盛呢?对此你怎么看?
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,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#热点观察家#
免费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