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以往春晚上大家特别爱看的喜剧明星,冯巩肯定算一个。冯巩家庭背景挺厉害,他的太爷爷冯国璋,那可是以前响当当的大人物。
冯国璋是北洋政府的三大牛人之一,是个大名鼎鼎的军阀头头,并且他还临时当过民国的大总统。
有其父必有其子,冯巩的爷爷,也就是他老爹冯家遇,后来也混得风生水起,成了个大人物。
【一个家族的兴起】
1859年,冯国璋在河北河间呱呱坠地。到了26岁那年,他为了给自己找条活路,就跑到大沽口去找他那在部队的叔叔,然后就在部队里当了个小兵。
冯国璋从小就爱读书,认识的字一大堆。进了军队后,他发现身边的士兵大多都不识字。所以,冯国璋就经常主动帮士兵们写家信。这样日子一长,他和士兵们的关系就变得特别铁,人脉也就慢慢广了起来。
洋务运动那会儿,李鸿章在天津搞了个军事学校,叫武备学堂。冯国璋因为在部队里声望挺高,就被推荐去武备学堂深造了。
毕业那会儿,冯国璋拿了头名的好成绩,李鸿章夸他是个难得的天才,还使劲儿推荐他,想让他留下当学堂的老师。
1893年那会儿,冯国璋就投奔了清朝的大将聂士成。到了甲午战争,冯国璋给聂士成出了不少好主意,因此特别受聂士成的倚重。
聂士成写了本挺有名的书,书名叫《东游纪程》,这本书能问世,多亏了冯国璋的出手相助。
甲午战争那会儿,别的队伍都吃了败仗,唯独聂士成还能跟敌人较劲。这多亏了有冯国璋当军师,他肚子里有墨水,学问大得很。后来,就因为这,清朝廷还特意表彰了冯国璋呢。
平壤开打那会儿,冯国璋跟着聂士成上了战场,跟日军拼得你死我活。可惜清军不敌,只能一路狂奔逃跑。冯国璋在战场上几经生死,好不容易才从鬼门关逃了出来,保住了一条命。
甲午海战结束后,聂士成推荐他做了清朝在日本大使馆的陆军代表,派他去日本考察军事情况。在日本的那段时间,冯国璋写了好几本关于军事的书。
冯国璋的人生轨迹因为那些军事典籍而有了巨大的转折。他回国后,得益于聂士成的推荐,就跟着袁世凯到天津小站去训练军队了。
冯国璋想巴结上司,就把自个儿写的军事策略书给了袁世凯。袁世凯翻阅过后,大为赞赏,直夸冯国璋:“在军事圈子里,你的学问真是无人能及啊。”
袁世凯提拔冯国璋做了督操营务处的头儿,还一个劲儿地推荐他的军事理论。这样一来,冯国璋的名声可就响亮起来了,跟段祺瑞、王定兴一块儿,被人们叫做“北洋陆军的三大高手”。
1899年那会儿,清朝闹起了义和团运动,冯国璋被派去摆平他们。这事办完后,袁世凯对他那是刮目相看,还推荐他当了个代理知府。
冯国璋真是走运,碰上袁世凯后,仕途就一帆风顺了。袁世凯搞了个学校,他二话不说就在那学校当起了教书先生。
冯国璋,以前是个啥也没有的穷光蛋,用了整整12年时间,才混到今天这个地位。他不仅当上了官,还成功跻身北洋军阀里的头一批大佬行列。
袁世凯让北洋三杰动手,他们弄了本《新兵训练图解》,然后一块带着新兵训练。
1906年的时候,冯国璋当上了陆军贵胄学堂的头头,他把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管得井井有条,特别听话。因为这个,他赢得了皇室成员的认可和不少关系网。
冯国璋因为有了皇室成员的支持,他的官路走得顺畅多了。
1911年的时候,武昌那边闹起了起义,冯国璋就跟着袁世凯一起去打压革命党。清朝政府看他卖力,就让他当了第二军的头头,还特地赐了他个爵位。
冯国璋莫名其妙就被赐了个爵位,一下子成了那会儿特别火的人物。等袁世凯做了民国的大总统,他就去做了直隶的都督,还兼着民政长的职位。
孙中山先生掀起二次革命风潮那会儿,冯国璋接到命令往南走,去平定叛乱,结果他真把南京给拿下来了,这可是大功一件。因为这事儿,冯国璋就当上了江苏的都督,军衔也升到了陆军上将。
袁世凯离世之后,黎元洪接棒当上了总统,而冯国璋则成了副总统。
一年后,张勋搞起了复辟大戏,带着他的5000名辫子军冲进了北京城,心里盘算着要把帝制给恢复回来,还想把溥仪再扶上皇位。
黎元洪被踢出局后,他跑到外国使馆躲了起来。这样一来,冯国璋只能和段祺瑞一块儿站出来指责张勋。在那段时间,段祺瑞站边冯国璋,当上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。
冯国璋只当了一年多点的民国临时大总统,然后他和段祺瑞闹矛盾,被逼无奈只得下台。后来,他干脆辞了官回到老家,没想到一年后就去世了。
【实业救国的企业家】
冯国璋有五个小子和一个闺女,其中冯家遇排行老三。
冯国璋的几个儿子里,要说哪家后代多,那肯定是冯家遇这一支最繁盛。
冯家遇一共有13个孩子,他的第三个儿子名叫冯海岗。冯海岗的孩子们个个都非常出色,要说最有出息的,那还得数冯巩。
冯家遇在1888年来到人世,他和蒋介石有过同一个学校的经历。完成学业后,冯家遇幸运地获得了去德国留学的官方资助,他选择了柏林工学院继续深造。
冯家遇跟冯国璋有得一拼,都特别爱看书。为了买心仪的书,冯家遇经常省吃俭用,把钱攒下来买书。
在德国上学那会儿,他进了克虏伯工厂实习,去了解国外的工业生产方式。
冯家遇老是舍不得吃好的东西,日子一长,身体就垮了。后来病得很重,又因为没钱看病,只好回国。等病好了,他就听了老爸的话,决定留在国内不走了。
在国内的那段日子里,冯家遇听了老爸的话,去了直隶兵工厂上班。在厂里干活那会儿,冯家遇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,觉得光靠军队是没法救这个快不行的中国了。这么一想,他一咬牙,干脆辞了职,回家去了。
冯家遇心里琢磨着怎么给国家找出路,可他心里挺纠结。他跟那些追捧新思想的人不一样,他心底里还是守着老一套的想法,但又觉得光靠这些老思想,中国是没救的。
几年后,袁世凯当上了皇帝,心里琢磨着重拾以前的皇权制度,结果国内乱成了一锅粥。
冯国璋,也就是冯家遇的老爸,他伙同一些人站出来,不让袁世凯当皇帝。这事儿一闹,北洋政府就开始乱套了,分裂得不成样子。
冯家遇瞧了瞧,心里头更凉了半截,国家都快到生死关头了,这些人却还为了一张摸不着的“大饼”,争得你死我活,真是悲哀。
冯家遇没听老爸的劝阻,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北洋军队,决定自个儿出去打拼一番。
冯家遇在德国深造那会儿,对国外的工业情况摸得一清二楚。他琢磨着,要想让咱们中国翻身,全靠工业了。工业要是搞起来,整个国家的经济都能被带动起来。这也就是为啥冯家遇下决心要搞工业的原因。
清朝时候的老百姓都是低着头的,到了民国,老百姓开始琢磨着挺直腰板。冯家遇这家伙,是个十足的热血小子,也是民国那会儿少有的能人。
冯家遇是个行动派,他一心想着靠做实业来拯救国家。离开北洋军队手头拮据时,冯家遇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,开起了东方涂料厂。
这是他最得意的项目,也是投入精力最大的一个,而且还是最具挑战性的产业。
油漆厂开销大,回报周期长,冯家遇一开始办这个厂就碰到了资金紧张的问题。
他手头紧得厉害,钱根本不够工厂日常开销,就连买些基础设备都成了奢望。
为了让企业重焕生机,他拉上了陈菽良和孙润甫一起开工厂。
这家油漆厂是中国头一个完全由国内打造的,意义非同小可,它终结了中国油漆全靠进口的历史。
冯家遇这人,商业头脑真是一流。他开了中国头一家的油漆厂,那销量好得不得了,一直都很火爆。就这么着,冯家遇赚了大钱,成了有钱人。
后来,冯家遇在保定那边买了不少田地,建起了工厂,先搞了个保定电灯公司,紧接着又在天津开了恒源纺织厂,还有大陆银行。
当这些行业慢慢站稳脚跟后,冯家遇腰包也鼓了起来,但他可不是个寻常的生意人。冯家遇搞实业,心里装的是救国大志,压根儿不只是为了往兜里揣钱。
冯家遇是个海外归来的学子,但他骨子里一直带着那时候年轻人的那股子傲骨。他一回到国内,就再也没碰过西装,一直到离世,都穿着传统的长袍马褂。
他亲眼看着国家里头乱成一团,外面还有敌人来打,可自己却啥也做不了。他能做的,也就只有守着那个通过发展实业来拯救国家的梦想不放。
抗战一打响,冯家遇的油漆厂就碰上了大麻烦。日本把马六甲海峡给封了,油漆厂需要的原料运不进来。为了让厂子能继续开下去,冯家遇没办法,只好卖掉家里的东西,硬撑着把油漆厂经营下去。
他碰上个大难关时,有个叫王克敏的家伙找上门来了。
王克敏以前在北洋政府混过。抗战一打响,他就跟北洋政府拜拜了,转头去给日本人当走狗,成了个汉奸。
他想要增强自己的力量,就去找冯家遇,打算拉冯家遇下水,一起帮日本人做事。冯家遇一听这事,直接大门一关,不见王克敏的面。
之后,王克敏隔三差五就往冯家遇那儿跑,一心想着让他出山当官。冯家遇实在躲不过,干脆就想了个法子,往脸上抹了些黄色的药水,装得跟病得很重似的,骗过了王克敏。
那时候,冯家遇的公司处境相当棘手,眼看就要撑不下去了,要是他点头去当官,至少能省心不少,不用再为原材料怎么运进来而犯愁。
不过冯家遇却是个例外,他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,不光这样,他还对家里人以及后代子孙都管得很严。
冯家遇有6个儿子和7个女儿,他对这些小孩管教得很严。
冯家遇的几个娃懂事后,他就找老师来教他们读《四书五经》这些经典。等孩子们长大了些,他就送他们去燕京、辅仁还有南开大学上学。
在冯家,他们立下了三条规矩,好让后代都规规矩矩的。第一条,就是不能跑到租界去买房子,找外国人当靠山;第二条,不准出国读书,也不准跟外国人结婚;第三条,就是不能戴那种闪闪发光的钻石戒指。
不让佩戴钻石戒指的原因是,钻石在民国时期价值连城,并且全部得靠从国外买进。冯家遇提出这样的规矩,其实是为了彰显他的爱国情怀。
1953年,冯家遇离开了人世。虽然他想要通过实业来报效国家的愿望没能达成,但他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,也看到了我们伟大民族重新焕发生机,再次走向兴盛的那一刻。
【历经风霜的家族】
老一辈的人常说,财富传不到三代人手里,这话还真有点道理。想想看,历史上很多大家族,一开始风光无限,家财万贯,但往往到了后代,就渐渐衰败了。这不仅仅是因为钱财的问题,更多的是后代子孙没有守住家业,不懂得勤俭持家,经营有道。所以说,财富这东西,真不是能代代相传的铁饭碗。要想让家族长久兴旺,还得看后代子孙有没有本事,能不能守住祖先打下的江山。不然,就算再多的金银财宝,也经不起几代人的挥霍。
冯家遇活着那会儿,攒下的那些钱财,对后代的孩子们来说,其实没起到啥真正顶用的作用。
新中国成立后,冯巩因为是冯国璋的后人,这一点就让他饱受争议。说起来,冯巩的老爸冯海岗,在他年轻的时候,还曾在国民党的北京分部干过一阵子。
冯海岗打小就把四书五经啃得透透的,还是辅仁大学的高材生。但冯家遇一走,冯海岗竟然干起了建筑工地上的瓦匠活儿。
后来,因为冯海岗祖辈的原因,他被遣返回老家进行劳动改造,那会儿他没了收入,家里头就指着妻子刘益素那点工资养活。所以,冯巩小时候的日子过得挺不容易。
原本这家人还能住在老祖宗传下来的一所大宅子里头,但后来家里人商量着,把这老宅子捐给了国家。这样一来,家里就没了住的地方,只好挤到一个只有12平米的小房间里头生活。
冯巩是他们家的老三,他爸因为家里的事儿被送回老家了,一家子就靠他妈那79块钱的工资活着。这79块钱,还得分成好几份用,日子过得紧巴巴的。
每个月,老妈都会给老爸汇过去20块大洋。家里的房租开销是15块,还得匀出一些给乡下的几个兄弟姐妹。此外,家里还有个叔叔瘫痪在床需要照顾。扣掉这些,剩下的那点儿钱,就是冯巩、他哥和老妈三个人的生活开支了。
后来,冯巩老想着赶紧出去干活,给家里减轻点负担,这都是因为他小时候家里太穷了。因为有个叫冯国璋的先辈,冯巩在学校那会儿,经常被同学们笑话。
情况最差那会儿,冯巩一家连起码的尊重都捞不着。他小时候,心里头揣着个当兵的梦,可因为家里的背景问题,这梦最后只能泡汤。没法子,他只好进了机械厂,干起了钳工的活儿。
1973年的时候,冯巩拜了马季为师,正式踏入了相声这行当,名气也就这么一点点攒了起来。
沈阳军区那边得知消息后,就琢磨着请冯巩和刘伟过来,到军区里头当文艺兵。
工厂不肯放人,所以就婉拒了沈阳军区的请求,这样一来,冯巩的当兵愿望又落空了。
尽管没当成军人,但他的名声却越来越响亮。侯耀文得知这事儿后,特地赶到天津去观看他的表演。
回去以后,侯耀文就琢磨着怎么把冯巩弄到铁路文工团去。他费了好大劲去跟工厂商量,工厂那边最后也点了头,同意了侯耀文的提议。就这样,冯巩跟着侯耀文,一块儿来到了北京。
冯巩是个天生的逗乐高手,他老是跟着铁路文工团到处去表演。一有空,他就埋头创作搞笑段子。
他创作的笑话都很接地气,再加上冯巩自带的搞笑表情,不管走到哪儿都特别招人喜欢。
1986年的时候,春晚的大当家黄一鹤到处溜达看演出,想找些厉害的人。他瞅见冯巩的表演后,立马就拍板了,说冯巩得上春晚去露一手。
他和老搭档刘伟一起弄了个相声,叫《虎年说虎》。演完之后,全国的观众朋友都记住了这个大个子冯巩,长得还挺喜庆。
这一年,冯巩已经迈入了三十岁的大门。
这32年来,每年的春晚,冯巩几乎都会亮相,他常说的那句话就是:可真是想死大伙儿啦!
从冯国璋到冯巩,这讲述的是一个家族跨越百年的起起伏伏。当年那个权势滔天的军阀世家,现在已经只是历史书页里的一张泛黄照片了。说到底,冯家最后还是回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轨迹上。
免费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